2025-05-19 11:01:11
12
2025年4月6日墨西哥跳水世界杯领奖台上,陈芋汐用流利英语回应外媒提问的姿态,与全红婵字正腔圆的"谢谢大家"形成鲜明对比。这场看似普通的赛后采访,却在24小时内引爆微博3.2亿阅读量,成为继东京奥运会后体坛最热门的公共议题。
图片取材于网络
镜头记录下这样的场景:当英国记者询问卫冕感受时,陈芋汐用超过30秒的英文侃侃而谈,从技术动作聊到心理调节;而面对同样问题,全红婵仅以四个字的中文回应配合标志性笑容。这种反差在社交平台催生出两种声音——有人盛赞陈芋汐展现中国运动员国际范,更多人却质疑:"国际赛场该不该坚持母语表达?"
图片取材于网络
据舆情监测平台统计,相关话题下呈现明显代际差异。00后群体中58%支持多元化表达,认为"英语好是加分项";而80后用户74%坚持"正式场合必须用中文"。这种认知鸿沟在运动员过往采访中早有端倪:从姚明NBA时期坚持带翻译,到谷爱凌中英双语自由切换,公众对运动员的"语言人设"始终存在不同期待。
图片取材于网络
在笔者看来,这场争论本质是文化话语权的争夺。参考外交部发言人制度,所有官方表态必须使用中文已成国际惯例。体育总局2024年修订的《运动员媒体形象规范》虽未禁止外语交流,但第五条明确要求"重大国际赛事应优先展示中华文化特质"。当五星红旗在异国升起,运动员的每个字词都在构建国家形象。
熊猫体育值得注意的是,全红婵现象并非孤例。乒乓名将马龙在里约奥运夺冠时那句"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",羽生结弦每次赛后必用日文致谢,都曾引发强烈共情。这些案例印证着:真诚的母语表达远比语言技巧更能打动人心。正如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所言:"文化自信不是拒绝交流,而是懂得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交流。"
事件发酵三天后,陈芋汐在抖音发布双语训练视频,配文"听说读写都要进步"获120万点赞。这个暖心转折揭示着:新时代运动员正在探索多元表达与家国情怀的平衡点。当我们讨论体育明星的公共表达时,或许更需要思考:如何在国际化进程中守护文化根脉,又该如何用世界听得懂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。